“售樓處”的啟發——濟南張馬屯幼兒園
【基本情況】
張馬屯幼兒園創建于2006年,緊鄰濟南工業北路主干道,建筑面積500平米,庭院250平米,因地理位置不錯,宣傳不愁,在冊幼兒近210多名,收費300元/月,師生比1:20。
【診斷與分析】
● 困擾一:空間受限,人滿為患,進一步的發展受到限制。
● 困擾二:先后投入了不少資金,進行改建,想提升品牌,但收效甚微。
● 困擾三:收費一直上不去,滿員,但收益有限。
【資源點評】
這個案例有三個難點:第一,幼兒園的空間已經嚴重制約了增長,創辦新園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場地;第二,另一個增長方案是提升費用,但提升收費必然涉及教室環境、硬件設施的改造,涉及人員素質的提升,在現有條件下,實施有相當困難;第三,現有資金比較緊張,不具備進行全園改造的條件。與此同時,該園有兩個最大的優勢:一是地理位置;二是滿員,積累了相當好的客戶基礎。怎樣進行方案設計,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,突破瓶頸,發揮優勢,解決問題,是本案例的關鍵所在。
【解決之道】
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,后來我們稱其解決方案為“售樓處”模式。
博苑資源分析小組深入調研后,給出的建議是,首先是尋找合適的場地,開設非獨立運營的分園。在原來園址的后方,有很大的一片居住區,因為不要求臨街,所以比較容易找到空間大、價格低的場地。于是開始多方尋找,不久,在本園后側500米,發現一個3000平米,擁有23個房間,但不臨街的大庭院,以較為低廉的價格租了下來,建設成幼兒園的北教學區(后園),原來的園所則稱為南教學區(前園)。
針對前后兩個園的改造和運營方案,博苑分析師給出了三步走的實施步驟:
第一步,把后園建設成博苑風格的擁有小農場的幼兒園。后園的裝修改造,在博苑工程技術小組督導下進行,以較高的質量和較低的成本,完成了后園的環境改造。后園環境突出了自然、淡雅的博苑風格。尤其值得興奮的是,后園還擁有1000平米的農田,稍加改造即成為幼兒園的農業實驗基地。作為非常有特色的優勢資源,小農場將成為幼兒園的主打特色。同
時,小農場不但為前后兩園所共用,也為附近博苑其它加盟園(如:王舍人園、將軍路園)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共享資源。
第二步,前園硬件升級:分區改造。
后園的落成,極大緩解了前園的空間壓力,為前園改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。這里的關鍵是把握好分區改造的節奏和步驟。首先利用后園良好環境的吸引力,在費用不變的情況下,把前園兒童的一半轉入后園。然后對前園教室進行改造,重點是:“分區循環”,一個教室一個教室進行,完成一個,投入使用一個,而不是全面鋪開,這種方式極大降低了資金占用。再后,撤銷臨建,后勤區后移至空間充裕的后園,最大程度擴大前園教學空間,使前園人均室內外面積增加一倍以上。
第三步,前園的軟件升級:品質提升。
前園教室環境、院落環境升級的完成,后園特色的形成,都為提升品牌奠定了良好的硬件物質基礎。在此基礎上,利用加盟博苑的資源優勢,通過師資引進、培訓等方式,進行新課程體系與管理體系的導入,引入全新的蒙式教學、奧爾夫音樂、韻語識字等課程,引入新的管理理念,全面提升幼兒園的教學質量與管理水平。
【實施結果】
通過以上步驟,更名為博苑陽光的幼兒園整體呈現出低密度、高品質的新形象。改造后的南北兩個教學區的室內教學面積達2500多平米,戶外教學面積2200平米,共28個班,最大容量可達450人。
運營方面,前園作為后園的示范園,采用新人新辦法、老人老辦法的方式逐步提升收費。前園容量的降低、環境的改善,再加上其原有的招生宣傳優勢、口碑優勢,必將對客戶形成一種巨大的“吸力”。前園就好比售樓處的樣板間,在客戶容易看到的地方,把幼兒園的優勢集中展現出來,而具有更大容量的后園,則為幼兒園提供了良好的持續發展的空間。
在最小化資源投入的情況下,實現前后兩園價升量增的新局面。
一期改造于09年底完成,后續情況請關注博苑教育網站。